三峽地區自古行路難,以前完全靠水路,但由于水路受氣候影響很大,危險性大,自古就有人不斷分段開鑿棧道。棧道是人類交通史上的奇跡,大部分建于絕壁湍流之上,鑿石插木,凌空飛架,是穿山越嶺的重要載體。三峽古棧道具有我國古代棧道地形險峻、工程艱巨、就地取材、構筑形式靈活多樣等特點,是三峽文明的重要遺跡。
當三峽游船行駛在三峽峽谷之中,到處可見絕壁上的棧道,這些棧道叫“古棧道”。因處于三峽古棧道三峽峽谷中,也叫“三峽古棧道”。三峽古棧道全長約五六十公里。
瞿塘峽段從奉節縣草堂河口東岸起,至巫山縣大溪對岸的狀元堆山,長約10公里;巫峽段從巫山縣對岸起,至川鄂兩省交界處的青蓮溪止,長30公里;期其余則零星分布在西陵峽中。棧道包括道路、石橋、鐵鏈、石欄等,高出江面數十米。
長江三峽 瞿塘峽風光
三峽古棧道,曾經與猿鳴、懸棺并列為三峽三大謎,令無數游人為之神往,如今,它已大部分沉入水中。而三峽古棧道中,瞿塘峽段無疑是最令人嘆絕觀止的。這10公里古棧道,自蓄水至175米后,僅有80多米出露水面。瞿塘峽古棧道的消失,如同歷史上許多曾經驚心動魄、絢麗多姿的人文奇跡一樣,被時光的手指無聲地隱藏、遮蔽,歸于徹底的沉寂。
三峽地區自古行路難,自古就有人不斷分段開鑿,只是沒有全部貫穿,到了清代晚期,夔州知府汪鑒等倡議修建三峽棧道,并于1888年9月首先開工建設了奉節白帝城到巫山青蓮溪的棧道,在前人開鑿的基礎上,歷時3年,在峽江北岸陡峭的崖壁上完成65公里棧道。特別是瞿塘峽內這一段,有4公里全是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的槽形路基,施工時,“工匠無所憑借,對壁鑿孔,層累而上”棧道修成后,能行夔州知府的八人大轎。
“上有萬仞山,下有千丈水。蒼蒼兩巖間,闊狹容一葦”(白居易《初入峽有感》)。一直以來,瞿塘峽以狹窄險奇著稱,除了水路,能與外界相勾連的,就是這掛在懸崖絕壁的古棧道。
瞿塘峽古棧道,有廣義和狹義之別。廣義的包括夔巫古棧道、偷水孔古棧道、孟良梯古棧道和上天梯古棧道;狹義的主要指從奉節縣草堂河口東岸起,至巫山縣大溪對岸狀元堆山,長約10公里的這一段古棧道,也即夔巫古棧道的西段。這一段是三峽古棧道的精華標志。它懸于赤甲山壁,與長江平行,是奉節至巫山的重要陸路交通。
漫步棧道,上頂萬丈懸崖,下臨濤濤大江,仿佛凌空遨游。為了紀念這一千古壯舉,后人在崖壁上刻了“開壁奇功”和“天梯津棣”的贊詞。三峽工程蓄水后,部分海拔較低的棧道已經被水淹沒。經過多年風侵雨蝕,巖石不斷風化、剝落,當年能夠跑馬行轎的瞿塘峽古槽道逐漸變窄,最寬處有1米多,有的地方僅幾十公分寬。
那段承載了三峽文化血脈與歷史創痕的古棧道,已幾乎沒入煙波。只留下短短的80米殘道,供游人憑吊,供驢友們攀爬。
長江三峽旅游船票www.sanxia-china.com